1、雷电的危害及其火灾危险性
雷电可烧毁和损坏各种电气设备和设施,造成大规模停电;可击毁建筑,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其破坏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构筑物;可引起易燃、易爆物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等。其危害表现在雷电放电时所存在的各种物理效应和作用。
国外情况:据美国国家雷电安全研究所关于雷电所造成的经济影响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美国每年因雷击造成的损失约50~60亿美元。每年因雷击造成的火灾3万多起,50%的野外火灾与雷电有关;30%的电力事故与雷电有关;有4/5的石油产品储存和储藏罐事故是由雷击引起的;由于雷电和操作过电压造成物理装置的损失约占80%。
XXX保险公司对8722件案例损坏原因的分析图
我国也是雷暴活动十分频繁的国家。全国有20几个省会城市雷暴日都在50天以上,最多可达134天。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财产损失50~100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电子信息系统遭受雷电的损失急剧增加,因为电子技术正向高频率、高速度、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电磁干扰,特别是雷电电磁脉冲干扰对设备和系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另外,随着城市建筑物的增高,收受雷电的几率也增大。电子信息系统受损后,除直接损失外,间接损失往往很难估量。因此,信息时代的到来,已使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成为当务之急。
2、雷电电击
一个雷电的电磁脉冲可影响几公里范围的电子设备,这也使电子设备受损的几率增大。
石化企业要加强现场设备的防雷电管理:
在雷雨季节,雷击的危险性加大,这就需我们石化企业要加强现场设备的防雷电管理,不断完善设备防雷系统,由于有些设备已经使用多年,防雷设施腐蚀情况较为严重,有的接地线腐蚀锈断,还有设备的改造、建构筑物的变动等改变了厂区的雷电保护环境造成了安全生产的隐患。
石化企业要定期请专业防雷检测队伍开展防雷防静电设备安全检查。
电气仪表是弱电系统,极易受到雷电的破坏,要定期请专业防雷检测队伍开展防雷防静电设备安全检查,特别要重点加大对电气仪表防雷隐患的排查,及时进行整改,才能真正确保各个生产过程中的装置电气、仪表等系统正常运行。
3、雷电危害的形式
(1)电效应
雷电放电时,能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足以烧毁电力系统的发电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和线路,引起绝缘击穿而发生短路,导致可燃、易燃、易爆物品着火和爆炸。
(2)热效应
当几十至上千安的强大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转换成大量的热能。雷击点的发热能量可熔化50~200mm³的钢,故在雷电通道中产生的高温,往往会酿成火灾。
例如,某炼油厂一个容积为1500m³的钢筋混凝土地下式原油储罐,遭雷击后爆炸起火,罐顶全部爆毁(直径48m),内支撑大部分倒塌,经济损失26万元。
(3)机械效应
由于雷电的热效应,还将使雷电通道中木材纤维缝隙和其他结构中间缝隙里的空气剧烈膨胀,同时使水分及其他物质分解为气体,因而,在被雷击物体内部出现强大的机械压力,致使被击物体遭受严重破坏或造成爆炸。
以上三种效应是直接雷击所造成的,这种直接雷击所产生的电、热、机械的破坏作用都很大。
(4)静电感应
当金属物处于雷云和大地电场中时,金属物上会感应出大量的电荷。
雷云放电后,云与大地间的电场虽然消失,但金属物上所感生积聚的电荷却来不及立即逸散,因而产生很高的对地电压。
这种对地电压,称为静电感应电压,往往高达数万伏,可击穿数十厘米的空气间隙,发生火花放电。
因此,对于存放可燃物品及易燃、易爆物品的仓库仍是很危险的。
(5)电磁感应
雷电具有很高的电压和很大的电流,同时又是在极短暂的时间内发生的。
因此在它周围的空间里,将产生强大的交变电磁场。不仅会使处在这一电磁场中的导体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并且还会在构成闭合回路的金属物上(如露天堆垛物捆扎用的铁皮、铁丝等)产生感应电流。
如果这时回路上有的地方接触电阻较大,就会局部发热或发生火花放电。
这对于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建筑物以及易燃、可燃材料的露天堆场也是非常危险的。
雷电流在泄放时其磁场在环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压
(6)雷电波侵入
雷击在架空线路、金属管道上会产生冲击电压,使雷电波沿线路或管道迅速传播。
若侵入建筑物内,可造成配电装置和电气线路绝缘层击穿产生短路,或使建筑物内的易燃、易爆物品燃烧和爆炸。
(7)防雷装置上的高电压对建筑物的反击作用
当防雷装置接受雷击时,在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上都具有很高的电压。
如果防雷装置与建筑物内、外的电气设备、电气线路或其他金属管道相距很近,它们之间就会产生放电,这种现象称为反击。
反击可能引起电气设备绝缘损坏,金属管道烧穿,甚至造成易燃易爆物品着火和爆炸。
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admin@esd0.com 删除。
=======================================
本站发布的文章以及附件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使用;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后果请用户自负。
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如果您对本站的标准感兴趣,请前往对应的标准官方网站购买并得到授权。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